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小布鞋”走上脱贫路

“小布鞋”走上脱贫路

2020-09-16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

作者:记者 康劲 王伟伟 刘小燕


在甘肃省临夏县城中心土桥安置点和谐苑小区,放眼看去,沿街铺面就是一个布鞋加工产业“一条街”。

别小瞧了这里生产的一双双“小布鞋”,在当地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小布鞋”帮助贫困户迈过家中老人赡养、留守儿童照顾、妇女就近就业的“三道坎”,大步走上脱贫路。

易地搬迁后,建起扶贫产业

9月4日下午,在百利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女工杨林霞正专注地操作缝纫机,身旁一个“大红本”格外显眼。

这是一张临夏县2020年扶贫车间布鞋加工技能竞赛一等奖的奖状,上面盖着临夏县总工会和临夏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印章。不久前,这里刚举行过一场技能竞赛。

“虽然得了一等奖,但我挣得没她多。我挣3000多元,她比我手快,能挣六七千元呢……”杨林霞指了指前面操作组的朱小红。

朱小红同样有个“大红本”,也是一等奖。杨林霞突然冒出一句:“虽没有她快,但我做的质量更好!”此话一出,周围的工友们都笑开来,笑声里透着“你追我赶”的热乎劲儿。

临夏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南塬乡位于临夏县北部,境内山、沟、塬交错,是“山旱之乡”,也是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总面积43.8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87米,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是一个典型的黄土覆盖的3级台塬地。曾经,全乡共有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有1041户、4375人。

2016年开始,临夏县集中实施“下山入川、出山进城”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项目。世代居住在深山沟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和谐苑小区,住上了楼房。

建立布鞋加工“一条街”,是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形成的措施之一。搬来之前,收入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家里有婆婆和两个孩子,朱小红生活过得很不容易。搬迁之后,她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机器制鞋技术。如今,她的心愿是“在县城给孩子买套房。”

探索发展模式,做大扶贫产业

易地搬迁户陆续入住后,临夏县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政府+公司(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布鞋加工扶贫车间发展模式。

百利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便得益于此。该车间创建于2018年8月,是一家由拥有10多年布鞋加工经验的致富带头人创建的扶贫产业合作社,主要生产河州老妈妈牌“千层底”纯手工布鞋、工艺布鞋等,还为特种鞋需求者提供私人定制服务。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多个城市,截至今年8月,已生产各类布鞋34万双,销售32万双,销售收入1360万元。

如今,临夏县布鞋加工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底,全县各类布鞋产量达605万双,实现产值2.42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已生产成人及儿童布鞋、拖鞋等鞋类产品490多万双,销售480多万双,实现产值1.96亿元,销售收入1.92亿元。

整合多方资源,做优扶贫产业

3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金玲,家里6口人,公公、婆婆常年务农,女儿、儿子在上学,丈夫长年外出打工。赵金玲自2019年4月起在专业合作社做布鞋,现在月平均工资能拿到2700元。

42岁的易地搬迁户线全红,家里4口人,丈夫在建筑工地打工,女儿、儿子在上学。线全红自2019年2月起在合作社打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

……

这些贫困妇女在布鞋加工扶贫车间实现稳定就业,不仅改变了家庭的贫困面貌,也结束了老人和孩子的“留守”生活。随着吸纳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布鞋加工产业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愈发明显。

截至目前,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的推进,临夏县建起布鞋加工扶贫车间34家、炕头扶贫车间317家、加工户1081户,布鞋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已覆盖22个乡镇、98个行政村、173个社,就业人员434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449人)。共有线上、线下销售网点300多个,遍布9个省60多个县市。

临夏县政府还整合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布鞋产业发展,当地工会、妇联等组织进车间、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培养发展布鞋加工能手,将贫困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