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理事长李方舟、秘书长唐玉锋、常务副秘书长柯晓玲一行赴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调研交流。其间,李方舟以《我与皮革行业的不解之缘》为题做学术报告。陕西科技大学马建中教授参加了有关考察交流活动。
报告会上,李方舟结合自己在皮革行业40余年深耕不辍的经历,介绍了中国皮革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皮革工业的发展情况。重点围绕皮革工艺、工艺创新等方面,介绍了皮革技术创新、皮革产业发展、皮革经济运行以及现代皮革检测技术等现代皮革行业的业态。他表示,中国皮革行业始终坚持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推动前沿科研成果在传统轻工行业传承创新中前行,致力于皮革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当代皮革技术,特别是在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皮革工业正在朝向生态有机无铬鞣制系统技术、全自动化制鞋成型流水线技术、AI人工智能鞋履设计平台、可修复高分子材料等方面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建设皮革强国,中国的皮革产业将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上,引领世界皮革工业发展浪潮。
在其后的座谈中,唐玉锋介绍了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业务范围以及在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动皮革行业技术进步所做的工作。
马建中表示,此次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与博物馆的联动,为推动皮革行业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希望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加大对博物馆的支持和宣介,牵线搭桥,把皮革产业的前沿产品、文化产品、技术转化融入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中,为产业赋能,共同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会前,李方舟参观了校史馆、博物馆,实地察看了2020年捐赠的29件上世纪80年代皮革检测仪器的陈列布展情况。
转发自:中国轻工业博物馆
皮革这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材料,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将我紧紧吸引,让我与之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1980年,我初入皮革行业时,不过是个20出头的毛头小子,满脑子都是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时我以为皮革不过是那些经过加工的皮子,哪里知道其中竟藏着如此多的学问和门道。
初遇皮革
记得第一次走进上海红光制革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化学药剂与猪皮的古怪气味。这气味先是钻进鼻孔,继而渗透衣料,最后竟似要沁入骨髓里去。厂里的老师傅们对此浑然不觉,我却被这气味呛得连连后退。别说皮革的头尾部位搞不清楚,就连动物的种类都分不清呢。
可能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走过会议室门口的橱窗,被一件件精美的皮革制品所触动。独特的设计、细腻的质感、精致的做工,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当我想到这些展示品就是用我们生产出来的皮革制成的,不由地我对皮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刻,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皮革世界的大门。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开始连皮革术语都一窍不通,什么鞣制、涂饰更不必说什么苯胺革、磨砂革、压花革等五花八门的分类了。那些皮革样本在我眼里不过是些颜色与纹理各异的材料,哪里看得出好坏优劣?老师傅们却能从指尖的触感判断出皮革的产地、年龄甚至动物的饲养情况,这种本领在我看来简直近乎巫术。
深入了解
渐渐地,我学会了辨认皮革的种类。牛皮厚实坚韧,羊皮柔软细腻,鳄鱼皮则有独特的鳞片纹路。我也明白了意大利的皮革备受推崇,而某些地区的皮革总是差强人意。原来皮革的好坏,与动物的品种、饲养环境、屠宰方式乃至加工工艺都息息相关。一张上好的皮革,从生皮到成品要经历数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
随着对皮革行业的深入了解,我越发感受到皮革的博大精深。从皮革工艺的起源来看,人类与皮革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时代。当我了解到皮革工艺从最初的简单处理到如今精湛技艺的发展历程,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在皮革制作中的结晶。
亲身参与
为了更深入地融入这个行业,也是为了生存所需,我逐渐投入到工作中。慢慢的,手上的皮肤被化学药剂侵蚀的粗糙不堪,指甲缝里永远洗不干净的染料痕迹成为我的职业日记。我熟悉的皮革气味如同熟悉自己的体味,能在黑暗中凭触感分辨出皮革的种类与品质。那些曾经令我作呕的气味,如今竟成了安心象征—没有这气味的空间,反而让我觉得少了些什么。
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有荣耀,有平坦,但更多的是艰辛和坎坷很多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幸运的是,1983-1985年在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我参加了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研制出了“好皮精加工”新工艺。该项目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1989年参加并完成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方低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研制出“次皮深加工”新技术。该项目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上海市“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次面猪皮磨花印花革技术研究”,采用美化工艺,很大程度上改善猪皮革的外观,提高了使用价值,并完成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配套技术。
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皮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1992年,我担任了厂总工程师一职,主管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正是国民经济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疲软,制革生产在低迷中徘徊。为了突破这种步履维艰的尴尬局面,尽快走出困境我们制订了:开发促销对路的新产品,走直接出口的道路,以新取胜;加强关键工艺和技术开发,促进次皮整体水平的提高,以优取胜;强化质量管理,扶优限劣,以质取胜;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以价取胜。
2001年6月,调任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从事皮革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我离开了皮革生产的第一线,但依然从事皮革质量管理工作,在皮革材质鉴别的前沿,目睹着我国皮革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先后在《中国皮革》、《西部皮革》、《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20多篇专业文章,其中《质次猪皮的组织特征及其制革技术》论文在14:1的情况下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并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年会;《论八十年代猪皮制革新技术》入选国际皮革化学及工艺学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皮革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入选第二届亚洲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论文集;参与编写《皮革手册-制革分册》,《皮革箱包质量检验》,合作编著出版了《皮革文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见证发展
在与皮革行业相伴的日子里,我见证了它的发展与变革。如今皮革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原料皮价铬的波动到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再到消费者对可持续和个性化产品的需求的增长。但同时,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以保持竞争力。
以广州狮岭镇为例,它从代工起家,发展到全产业链集群,如今又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当定的企业投入重本打造箱包个性化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了设计效率的提升、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制作效率的柔性化。这让我看到了皮革行业在科技推动下的无限可能。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皮革行业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新一代生态有机无铬鞣制系统技术、全自动化制鞋成型流水线技术、AI人工智能鞋履设计平台、可修复高分子材料等不断涌现。为我们带
来更多的惊喜。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从世界皮革大国成为皮革强国。
结语
我与皮革的缘分,始于偶然,却成了终身的事业。这行业教会我的不仅时谋生的手艺,更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态度。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与一次性消费的时代,皮革工艺所代表的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我与皮革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早已与之融为一体。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不解之缘”吧,一种深入骨髓的联系,一种无法割舍的羁绊。
皮革行业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着故事和惊喜。我将带着对它的热爱和执着,继续在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