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以“智造+创造”让成都女鞋在产业变革浪潮中“稳住”

以“智造+创造”让成都女鞋在产业变革浪潮中“稳住”

2025-05-12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杨倩 何玲

目前,四川有鞋业企业(含外贸、内销、制鞋、鞋材、配件等企业)2400余家,其中成都约2000家,占全省总数的83.3%,规上制鞋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一位。成都鞋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规模和产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女鞋制造的主要产业带之一。但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加之东南亚国家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及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冲击,传统鞋企正面临“三明治式”挤压。

当碳板跑鞋的研发投入堪比精密仪器的研发投入,当虚拟鞋履的交易规模突破10亿美元,鞋业的价值维度已从单一制造扩展到材料革命、数字智能、文化表达、生态责任等多重领域,这个看似传统的产业正在重新定义“高端”的内涵。成都鞋业的未来,不在于摆脱“制造”标签,而在于将传统制造优势转化为“智造+创造”的复合竞争力,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实现价值重构。

现状:自主品牌少难以形成更大产业价值

近年来,电子商务正深度重构成都鞋业的价值创造模式。线上渠道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全域市场覆盖,更通过数据沉淀反哺产品研发,推动“以产定销”向“以需定产”转变。跨境电商平台打通了“蓉鞋出海”新通道,推动产业从代工生产向品牌化运营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鞋企业瞄准跨境电商赛道。但也要看到,与广东广州、浙江温州、福建泉州等地相比,成都鞋业在品牌培育、产业规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自主品牌少,缺乏高附加值环节。成都鞋类产业主要承接加工及代加工业务,在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涉及不多,自主品牌少,缺乏高端鞋类品牌和专业的鞋类设计企业。例如,根据成都市武侯区相关单位提供的数据,该区大部分鞋企从事贴牌代工,自主品牌占比不足5%,仅有卡美多等少数本土品牌,同时70%左右的企业集中于制造中低端女鞋。

多重因素影响,产业规模萎缩。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布局加快调整,成都制鞋企业集聚性降低,大部分鞋业企业转型为贸易型企业。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标准提升,大部分制鞋企业治理污染能力不足。

外部环境影响,鞋业企业面临挑战。受国外鞋类消费下滑以及海外工厂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中国鞋类产品出口呈现数量、出口额和平均单价“三降”的局面。此外,当前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受结汇和关税等因素影响,部分鞋业企业外贸订单缩量明显。

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产业升级的路径困境。头部企业转型智能工厂需要亿元级投入,而成都鞋业全行业90%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占年利润的150%—200%,这导致行业分化加剧,少数龙头企业通过柔性制造、数字营销实现利润率倍增,而大量中小企业仍在自动化替代与人力成本间艰难平衡。

建议:创新推动品牌提升及智能化改造

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壮大,在于抓住自身独特资源禀赋并不断做精做强。与其盲目跟风一些毫无基础的产业,不如抓住细分赛道深耕。成都要守住鞋业的产业地位,坚定不移推动市场化转型势在必行,建议创新推动品牌提升、智能化升级、“皮鞋+”生态打造。

设计赋能,实现从代工到品牌化的跃迁。建议锚定中高端女性消费群体,以设计创新为核心,重塑产业定位。依托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强化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推动产品向轻奢化、个性化转型。联合高校、行业协会等定期举办“国际女鞋时尚周”,发布潮流趋势,吸引全球设计师入驻,形成设计资源集聚效应。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偏好,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美学的时尚单品。

加快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实施数字化改造,形成‘智改数转网联’数字生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总部位于浙江温州的康奈集团引入3D鞋样设计系统,研发周期从30天缩短至3天,材料浪费降低20%。建议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鞋业产业技术创新,对设备智能化改造给予综合配套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智改数转”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变革,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参考温州市鹿城区印发的《中国鞋都振兴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智能装备采购给予30%补贴,为绿色技改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建设鞋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3D设计云、智能排产系统,打通企业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渠道。盘活低效闲置厂房,规划建设鞋业绿色智造园,配套集中治污、光伏发电设施,降低企业环保成本。

做强鞋业商贸企业,建立成都鞋业对外窗口。加大对企业出海参展的支持力度,以“总部+飞地”模式重构产业链,强化商贸枢纽功能,打造中国女鞋对外展销窗口。发挥总部经济优势,联合位于资阳市安岳县等地的飞地园区,形成“研发设计在成都、生产制造在飞地”的协同体系。在销售端,深化与京东、唯品会、抖音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渠道,结合区域特色打造鞋靴直播账号矩阵,例如设立中国女鞋产业带直播基地,持续培育本土直播达人,利用短视频内容营销凸显手工技艺与品牌故事,扩大线上市场份额。探索“跨境保税仓+前置仓”物流模式,缩短国际订单交付周期,提升成都女鞋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打造“皮鞋+”生态,增强行业话语权。延伸“女鞋+”等跨界生态,联合本地设计师工作室打造时尚生活体验中心,通过场景化营销提升消费黏性;在热门核心商圈打造“鞋履+”复合店,引入独立咖啡、皮具手作等业态。在行业话语权建设上,重点聚焦高规格赛事和行业活动,积极联合中国皮革协会等机构举办中国女鞋产业创新峰会、亚洲鞋履设计大奖赛,将成都打造成时尚趋势发布高地。建立鞋业数字化协同平台,整合原材料供应、设计打样、生产代工等产业链资源,通过数据共享降低中小微企业协作成本,形成“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集群化发展格局,强化成都女鞋在产业分工中的枢纽地位。

(作者系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