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 “对等关税” 政策如惊雷般震动全球鞋业,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FDRA)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鞋类销售额同比骤降 26.2%,消费者预期指数降至 12 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鞋企该何去何从?
以广东为例,作为中国鞋业的核心基地,东莞、广州、揭阳等地的鞋企正面临生死抉择:是逆势 “回流” 国内,依托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重塑竞争力?还是 “转战东南亚”,在更低成本的土地与劳动力中寻找生机?
1 回流中国:成本与政策的博弈
优势:
(1)产业集群效应:广东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模具制造到成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以揭阳为例,榕城区 2000 多家鞋企覆盖 PVC、EVA、PU 等全品类,年出口超 100 个国家。
(2)政策支持:2025 年广东省发布《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鞋业数字化转型、工业设计创新,并对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
(3)内需市场: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庞大,安踏、李宁等品牌通过电商渠道快速抢占市场,2024 年国内运动鞋消费增长 12%,广东鞋企可通过直播电商、自主品牌拓展内需。
劣势:
(1)关税壁垒:中国鞋类对美出口税率高达 54%,直接削弱价格竞争力。以广州某代工企业为例,一双运动鞋成本增加约 35 美元。
(2)成本压力: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东南亚高30%-50%,且土地租金持续上涨。广州某鞋企负责人坦言:“若订单回流,利润率可能从15%降至 5%”。
2 转战东南亚:风险与机遇并存
优势:
(1)关税规避:东南亚国家对美出口税率普遍低于中国,如印度 26%、墨西哥 20%。(2)成本优势:越南工人月薪约 1200 元,仅为广东的 1/3,土地租金低 40%。
劣势:
(1)供应链断层:东南亚鞋材自给率不足 30%,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导致交货周期延长 30%。(2)政策波动:美国随时可能调整关税,如 2025 年对越南或其他地区加征 46% 关税,直接吞噬企业利润。
新濠畔集团组团出海 重构全球鞋业竞争力
在中美关税博弈的漩涡中,广东鞋材市场正以 “链动全球、协作共赢” 的战略思维,探索出一条兼具韧性与创新的突围路径。作为广州鞋业全生态产业链领头羊 —— 广东新濠畔集团,正以 “一带一路” 为跳板,开拓全球鞋业市场新蓝图,与世界各地鞋商形成战略合作。
一、战略布局:从 “产品输出” 到 “生态输出”
新濠畔集团打破传统档口模式,产业升级,打造“四中心一平台”,以 “选品中心” 为抓手,打造一个全新的鞋业产业综合体。这里不仅是材料的集散地,更是鞋业生态的赋能平台——从材料供应链中心到时尚选品中心,从智能打版基地到全球资讯平台,再到设计师社交空间,新濠畔集团将构建一个满足材料商、设计师、贸易商全链条需求的鞋业共创生态圈。
二、出海实践:巴基斯坦展会的突破
2025 年 4 月 11 日至13日,新濠畔集团作为协办方率中国鞋业代表团参加第十届巴基斯坦国际鞋类、皮革及工业设备展览会(Pakistan Mega Leather Show)。作为巴国鞋包行业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展会,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300 多家企业参展,超 10000 名专业观众汇聚。
新濠畔集团带领六合皮革、宏森皮革等10余家优质商户参展,凭借高性价比产品与先进技术,吸引了众多国际买家洽谈合作。中巴企业通过这一平台深化互动,进一步推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开创全球贸易新格局。
三、优势互补:中巴产业链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鞋业市场规模达 3850 亿美元,而巴基斯坦作为南亚增长极,年鞋类消费增速达 8%,其皮革产量占全球 7% 的资源优势与中国广东成熟的制鞋产业链形成天然互补。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濠畔持续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加强海外合作,践行“全球制鞋产业服务一体化中心”目标。在本次展会中,新濠畔集团董事长刘穗龙先生表示:“本届展会是中巴鞋业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全球鞋业及皮革行业提供了技术展示与商贸对接的舞台,更成为推动中巴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桥梁。”
他认为:“开放与协作是全球化发展的主题。中国与巴基斯坦在鞋业领域的合作,是技术与效率、资源与文化的优势互补,更是实现“1+1>2”突破的关键。”
新濠畔希望通过本届展会对接全球供应链、探寻未来合作机遇的崭新平台,共同推动全球鞋业行业迈向更高水平。
关税高墙困不住腾飞的翅膀,产业寒冬冻不僵破局的雄心。新濠畔集团以30余年产业积淀铸就出海方舟,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更多商户 "走出去",中巴两国鞋企也将以此次展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更多实质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