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制鞋行业政策利好!《温州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出炉

制鞋行业政策利好!《温州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出炉

2025-02-13

来源: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

作者:

近日,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温州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的通知》,针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8个领域,推出了45条新出台政策,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稳进向好发展!

01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由市科技局牵头)

聚焦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温州”,塑造发展新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23.68亿元。

(一)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制定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孵化载体梯队培育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深化科技企业培育倍增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入库领军企业5家以上。支持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按规定实施奖补。对新认定的全国、全省重点实验室,按规定给予项目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以下工作均需各县〈市、区〉政府和温州海经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支持全链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立项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20项以上,实施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项目绩效突出的可给予滚动支持。省和市、县(市、区)联动的省重大科技项目,原则上由省市县三级联动支持,其中市、县(市、区)出资比例按照现有财政分担体制执行。(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推进科技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支持基础大模型建设,加快培育电气、鞋服、眼科学等垂直行业大模型,支持行业大模型提升全国全省影响力,争取更多省级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试点。集中打造“1”个市级低碳新型高算力集群,改造提升“3”个区域公共算力节点,互补复用“N”个商业化算力中心,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提供普惠算力服务,争取 1个万卡算力集群纳入全省规划布局。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加快“人工智能+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医疗”等场景应用项目建设。全年实施科创强基项目15项以上。(责任单位:市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投资促进局)

(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保障。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作用,联动推进市重点产业基金、科创基金、国资创新基金建设。2025年新增科创基金投资项目8个,推进市科创基金探索直接投资模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购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险类科技保险。发展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加快落地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支持保险和担保机构开发专门产品,提供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减量服务。(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室〈市金融工作服务中心〉、市科技局、市国资委、人行温州市分行、温州金融监管分局)

(五)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建设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支持温州大学争创“省市共建”高水平大学,推动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指导建设15个市级一流学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1.5%。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支持推进在温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一校一策”改善办学条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六)打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市财政安排 1.73亿元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育,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统筹考虑,足额保障。

制定出台“人才新政40条”5.0版,支持人才有序流动、区域共享,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深化以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为重点的人才“区域互聘共享”改革。积极承接做好省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工作,更大力度下放“瓯越英才计划”自主评审权。深化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新增卓越工程师60人。市级人才计划中企业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流动共享人才的支持比例达50%以上,市级以上引进类人才项目有企业工作经历、工程实践经验的支持对象比例达50%以上。积极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等建设,优化海外人才来温便利化服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

02 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由市经信局牵头)

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开展“336X”重点产业培育攻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温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35 亿元,其中重点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0.73亿元,产业基金撬动产业发展0.3 亿元。“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人才入选人才计划比例不低于60%。

(七)因地制宜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赛道。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培育壮大“5+5+N”现代产业集群,聚焦电气、泵阀、鞋服和汽车零部件等赛道,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攀新。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等赛道,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中国数安港,大力推进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利用安全监管等国家试点工作,加快打造数据产业集群。指导做好龙湾眼健康、鹿城通用人工智能、瓯海细胞重组与基因治疗未来产业先导区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工作,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激励。传承创新发展“三瓯三雕”、温产中药、温州早茶等历史经典产业,强化科技赋能,在木雕、瓯窑、温产中药等领域加快推进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支持各县(市、区)申报建设省级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按省级规定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

(八)支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调整优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更加聚焦支持工业重点行业设备更新示范等项目。深入实施“千企智改”“万企数改”工程,2025年力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完成设备更新1万台(套)。发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金融工具引导,持续提升制造业领域绿色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鼓励有条件的设备更新企业申报工信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再贷款贴息补助等“两新”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人行温州市分行、温州金融监管分局)

(九)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选派科技副总入驻企业650家,深化助企结对合作。制定出台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考核机制,指导规上国有企业开展无研发活动、无研发机构“清零”。2025年,市属国有企业R&D 经费投入增幅不低于20%。(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国资委、市税务局)

(十)加快数实融合发展。实施数字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协同推进5个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工作。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积极争取第三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2025年,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家、未来工厂1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十一)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小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阶段性拓展至中型企业,力争新增无还本续贷400亿元,新增企业首贷户 5000户以上。支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推进“专精特新之城”建设,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0 家。做大做强一批链主企业、雄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新认定的单项冠军企业按规定实施奖补。首次“小升规”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直升一档并即时生效,按规定给予奖励。用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政府办公室〈市金融工作服务中心〉、人行温州市分行、温州金融监管分局)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