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3、员工培训
富国皮革所施行的员工培训,涉及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管理营运、生产技能、操作规范、安全健康等方面,具体安排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期分批、交叉轮转。自从公司开业以来,员工培训顺理成章地被纳入公司人力资源范畴,本人作为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的分管领导一直专心致志、非常关注培训工作,并会同部门经理亲身参与此项工作,力求能见成效。并且始终主张:员工培训一是要有针对性,从实际需要出发;二是要讲究实际效果,防止走过场;三是以自主培训为主,委托代培为辅;四是尽可能利用公司现有资源,为公司节约开支。
公司《员工手册》与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培训通常安排在员工入职之前后进行。首先,由公司人力资源部(HR)负责向入职员工发放人手一册的《员工手册》,在《员工手册》的扉页上表征公司“企业文化”的典型用语“诚信奉献、务实创新,质量第一、服务至上,团结友爱、敬业进取”赫然在列。继而,由公司培训部编制实施计划与时间进度并事先告示,由各厂、各部门酌情具体报名,由人力资源部协同培训部组织进行有关《员工手册》暨“企业文化”的专题讲座或解读析疑。此外,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还通过穿插在公司相关会议、员工文体活动之中,反复宣传,潜移默化。
员工生产技能与操作规范的培训
与公司生产部和各分厂携手合作,从生产需要和员工实际出发,经过磋商尽可能达成共识,编制《制革操作工技能培训大纲》,以确定培训课题的重点和要点,以及如何具体实施培训计划(详见附录:《制革操作工技能培训大纲》)。
譬如,携手合作编印相关培训教材和通俗读物。我和生产部经理凯何理携手,会同安康主管杨伟福和培训主管薛舫,经过策划、磋商,决定采纳将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健康培训”交叉结合、穿插轮替的实施方案。针对三个制革厂从事制革生产的管理骨干与操作员工,进行分期分批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健康培训,既不断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又保障生产过程在安全健康环境下运行。进而,我们还分别动手编写、打印相关的“培训读物”,诸如:制革机台标准操作程序、制革生产工序应知应会、化工材料及危险品使用常识等等。编印了制革生产工序 “应知”“应会”单行本通俗读物,作为该科目培训的通用教材。
又如,定期开展机台操作员工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操作轮训。针对机台操作要领,逐一编制各制革机台“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简称:SOP)和主控制板示意图(英汉对照)。定期开展机台操作员工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操作轮训。对制革厂生产车间的每台机器,设立该机器具体“启动运转、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以规范操作。“标准操作程序”(SOP)和主控制板示意图(英汉对照),分页张贴在相应制革机器设备适当醒目位置上,使操作员工一目了然,严格执行包括“安全-开机-操作-关机-清洁”五个步骤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还建立机台使用保养和检查维修责任人制度,挂牌执行,各负其责。
附录:《制革操作工技能培训大纲》内容提要如下:
培训对象: 从事制革生产一线工序(转鼓、机台及生产流水线)操作的技术工人。
培训目的: (1)全面了解所在工序的“应知”知识(包括品质标准和质量控制);
(2)熟练掌握所在工序的“应会”技能(包括安全防护和设备保养);
(3)根据需要,对公司制革操作工实行等级考核和技能水平管理。
培训依据:(1)公司制定的制革生产工艺规程和所采用的相应品质标准;
(2)公司制定的制革生产各工序(含机台)的“标准操作程序”(SOP);
(3)参考国家颁布的“制革技术工人等级标准”。
培训方式:“应知”培训,通过相对集中的课堂讲演、提问释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 “应会”培训,通过个别分散的现场操练、动作讲评、示范表演等方式完成。
培训教材:(1)自编制革操作工岗位技能培训教材;(2)修订、完善现行的制革生产各工序(含机台)的标准操作程序(SOP);(3)选用现行的分工序的工艺规程和品质标准(包括客户的技术要求)。
培训模块与课时分配:略
培训实施:(1)由各制革厂提供参加培训的学员(分工序)名单,并根据各厂生产忙闲确定 具体培训时间;(2) “应知”培训由培训部组织实施,培训地点在培训教室;(3) “应会”部分培训由培训室和各制革厂相应工序的主管、工长共同组织实施,培训地点在工序现场。
培训资源:(1)利用公司现有的培训教室、桌椅和投影仪等硬件设施;(2)自行编印培训教材和复制参考资料;(3)培训师资来自本公司内部:“应知”培训由公司专职培训员实施,“应会”培训由公司专、兼职培训员共同实施 (兼职培训员原则上从所在工序的主管、工长中择优选拔聘任)。
培训结业:(1)凡参加并完成岗位技能培训的学员由公司颁发结业证书;(2)凡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并经技能等级考核达到相应等级(分初级、中级、高级)者,在公司内认作技术资质;(3)完成岗位技能培训者和获得技术等级认定者,均由公司培训部造册立卷, 送公司人力源部和所在工厂备案。
员工安全健康培训
其一,以UNIDO援助的OSH项目为基础,建立公司安康系统与培训机制。公司在1997年受援执行UNIDO东南亚地区制革工业安全操作、劳动保护项目(OSH—编:US\RAS\92\120)的基础上,建立并健全制革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系统及其监理、培训机制。在公司安全健康委员会主持下,由公司安康主管杨伟福领衔,会同公司生产、物流、医务、安保以及培训部门等相关人员协力,有计划地开展员工安康培训活动。
安康培训团队系统地分析梳理了制革生产可能导致的职业危害:如炭疽菌感染、呼吸道和皮肤刺激与过敏、化学品腐蚀与灼伤、各种噪音与机械性伤害、触电、火灾、三废污染,以及多种因素导致的中毒、窒息、休克等,采取针对性预案,落实具体防治措施。
员工安康培训旨在针对有关潜在的职业危害,抓住重点与要害,从全方位开展涉及安全健康方面的如下要务:
(1)有针对性地落实制革机械加工的安全措施。如,结合生产技能与操作规范培训,建立机台使用保养和检查维修责任人制度,挂牌执行,各负其责;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SOP),定期开展机台操作工的安全操作轮训。
(2)健全化工材料的安全处置与使用规范。设立化学危险品专用仓库,张贴警示标志,严格仓储、保管和发放程序手续;制订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规范,通过安康培训,指导操作员工严格遵守,切实做到安全使用。
(3)从改善厂房与生产环境着手,努力改善制革生产的劳动条件。如,利用援助物资和公司相应配置,改善工厂、车间的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保障员工身心健康。
(4)坚持防治结合、定期进行体检、强化员工保健措施。如,协同公司医务室,建立公司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制度,编制员工每年体检档案,由公司医务室牵头建立医疗急救团队,针对员工体检问题进行后续跟踪医疗,使防治措施、医疗急救落到实处。
(5)编制印发《职工安全健康管理手册》。确保人手一册,切实做到对员工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督导员工照章执行。通过安康培训,以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尽最大可能消除隐患、化解事故,最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6)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系统及其执行与监理网络。根据公司安康系统架构及其执行与监督管理网络,建立管理运行机制,从安全、消防、急救到保健,横向到边;从决策、督导、监理到实施,纵向到底;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其二,强化员工安康培训,重在落实,贵在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主要培训示例如下:
(1)坚持员工岗前和在岗培训,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规定未经培训,不准上岗,违者处罚,后果自负。见图1所示。
(2)通过安康培训,提高员工识别潜在危险和事故隐患以及防患于未然的能力。见图2所示。
(3)选编 《化工危险品基本知识》《工厂中使用化学品的安全》等参考、培训读物,针对工厂的领班、工长、安全员、操作工进行化料安全使用培训,使之具备使用化工材料的“应知”知识与“应会”能力。
总之,通过上述各项科目一系列有针对性地培训,在工厂管理、操作技能、安全健康方面收效显著。
进入21世纪后,富国皮革的三分厂从开发生产牛皮家具革逐步转向生产汽车座垫装饰革。由于制革转鼓容量小,以及诸多如片皮、削匀、挤水伸展、绷板干燥等宽工作面的机械设备又付诸阙如,新建一座工厂势在必行,于是,一座产销牛皮汽车座垫装饰革的新厂于2004年底落成开业。
2007年后,一方面鉴于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和构筑长三角新经济开发区的需要,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环境治理的要求和力度,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沧桑,正面临产业转移压力。另一方面辽宁阜新开始建设制革产业基地,承接制革产业转移。2009年,富国太平洋(中国)集团利用调整重组,更名为“富国皮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机遇,使富国皮革顺利搭上“产业转移”的快车,在阜新投资建厂,实现制革产业转移,同时也让上海制革业就此告别了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制革路”那块土地。
后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屈指算来,从上海富国皮革届龄退休迄今,转眼行将二十春,如今老夫已步入耄耋之年,垂垂老矣!
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大凡世间生计,或求学成长、或为业处世,总之俗务也行,伟业也罢,凡事垂成与否?其中似乎蕴含这一喻世哲理。
想当初,20世纪50年代末,本人因毕业分配至位于沪郊大场(南大路-制革路)的上海红光制革厂就业;80年代初,先后又因组织调动前往市区的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和上海皮革公司供职;前后凡四十年,恰似弹指一挥间。尔后,居然又被公司领导层点名调派,折返沪郊大场新组建的上海六联制革厂,出任厂长。由六个厂联合组成偌大的国有企业,一时间要从计划经济的“温室”里,纵身跃入市场经济的“大海洋”,能否获得新生的关键,是能否立马学会“游泳”去中流击水。正当我为这个新建的六联厂如何新生一时苦于无计可施之时,居然又会意外接到京城来电,乃一家富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诚询:上海制革业有没有接纳外商投资、合作经营的意向?惊喜之下,喜出望外。这莫非是天意使然,或曰恰逢“天时、地利”乎?
上海富国皮革从当年鼎力创建、艰难营运,到中途改动建制、转亏为盈,再到后来业界驰名、投身阜新,所经历十余载的日日夜夜,无不仰仗“天时、地利、人和”。回顾当年洽谈合资,立项审批,一拍即成,诸事顺遂;此后收购国企,新厂开业,产业转移,水到渠成;这一切无不得助于“天时、地利”。然而开业伊始,却貌合神离,内耗掣肘,举步维艰,似又与“地利、人和”不无关联。嗟夫!奈何?
倘若论及“人和”,就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而言,无论从企业文化到管理机制,还是从高层人士到普通员工,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受着中西文化、语言障碍、乃至于工作方式等多方面求同存异的磨合过程,彼此能和睦相处,并肩敬业,贵在“人和”。拙文“三任传承”,惜墨如金,简要披露了富国皮革从开业营运、成长发展、到驰骋业界所经历的外籍“一把手”的为人、能力与管理风格,于提及其在任业绩的同时,也隐约可见企业高层人员之间的中西文化交叉融合。也许,有助于观微而知著也。通常,在一个企业里供职,经历三任总裁极为正常,然在践行通力合作的主辅关系上,也同样需要彼此秉承诚信敬业之宗旨,以身作则地着力营造“人和”之氛围。
富国皮革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其典型用语为:诚信奉献、务实创新、勤奋敬业、团结进取、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作为富国皮革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本人自知理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可以确信,这样的企业文化,曾经引领富国皮革全体员工努力践行,鼓励自身早日攀登理想境界。若问能否真正在公司上下营造成这样的文化氛围?回答无疑是全仗“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自然离不开众志成城、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潜移默化。不过,在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大家庭里,能得以成为一种共同使命而努力,也实属不易。
人生需要不断修炼,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淡泊以明志,宁静方致远。凡事能够看得透,知根知底,自然想得开;行事需求站得正,公平公正,始能行得远。
之所以会产生将自己在上海富国皮革亲身经历中的某些侧面、片段、人事、场景诉诸笔端的想法,唯一愿景当是希望籍以重新审视自己在这段职业经历中的幸运与遭遇、经验与教训、收获与得失。于是,每于夜阑人静之际,秉笔直书,那些曾经逝去的往事又一幕幕在眼前浮现,犹如重温旧梦……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每当晨曦初露之时,梦回萦绕,真诚地听从内心的召唤,是为了更加充实地去迎接黎明的到来。
饮水思源,自当鸣谢。由衷感谢中国皮革协会长期以来对上海富国皮革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由衷感谢业内外、国内外行业同仁与商界有识之士对上海富国皮革的认可赏识与合作共赢;由衷感谢上海皮革公司领导层长期以来对本人的培育、提挈和支持!此外,还得感谢有缘相识的富国集团严公慈亮在创建上海富国皮革之际的抬爱与信赖,以及公司前后三任外籍老总在公司开业营运过程中的互助合作,同舟共济。当然,还有诸多当年一起携手投身富国皮革的同志、同事们,曾经朝夕相处,并肩躬耕十余春秋所凝聚缔结的手足之情,断非一声鸣谢便可释怀的。(全文完)
(搁笔于2024年2月初癸卯甲辰除旧迎新之际,3月底完成修订)
参考资料
1.《筹建上海富国皮革大事记》刊于《中国皮革信息报》
2.《上海制革行业十年风雨情》刊于《中国皮革信息报》
3.《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助中国制革污染控制项目上海大场项目工作综述》 刊于《中国皮革》
4.《制革污泥流化干燥试验研究》 刊于《中国皮革》
5.《制革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与实践》刊于《中国皮革》
6.《制革企业的潜在危害、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护》 刊于《中国皮革》
7.《SRL制革操作工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大纲》(附录:培训模块与课时分配)内部使用
8.《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