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点财经编辑部
国产运动巨头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从 2021 年的 2800 亿港元到现在的 430 亿港元,短短几年李宁的市值就蒸发了 84%。相比之下,安踏市值虽然也有缩水,但凭借 2546 亿港元成为李宁的 6 倍。
前不久,李宁签约的篮球运动员杨翰森成为 NBA 新秀,让李宁股价短暂回升,但这剂 " 球星速效药 ",能掩盖李宁深层的顽疾吗?毕竟此前李宁也签约了 NBA 球星韦德,但带来的增量在逐渐减小。
把目光从球星光环移开,李宁真正的病灶才清晰浮现:战略摇摆、定位模糊、价格虚高、研发抠门、公关翻车,这绝不是签一个杨翰森就能解决的。
这家承载无数人记忆的品牌,为何走到了今天?它的解药,又在何方?
球星效应:短期解药和长期隐忧
押注球星,是运动品牌的速效药,却从来不是续命丹。
李宁本身就是押注球星的资深玩家。2012 年,李宁签下 NBA 球星韦德,推出 " 韦德之道 " 系列,一款发售价仅 1499 元的球鞋被炒到几万元。但繁华背后藏着隐忧:当球星退役或状态下滑,品牌溢价如何延续?
2019 年韦德退役后,该系列影响力肉眼可见地衰减,便是最现实的写照。
球星经济的瓶颈在于天然稀缺性:顶级球员的黄金岁月短则三五年,长不过十年,四年一度的奥运、世界杯也如海浪般间歇冲击。球星营销如同 " 脉冲式供氧 " ——峰值时万人空巷,低谷时青黄不接。
为填补韦德退役后的代言真空,李宁开启了 " 球星扫货 " 模式:从拉塞尔、CJ · 迈克勒姆到范弗利特、巴特勒,撒网式布局 NBA 代言矩阵。然而,这些运动员都没能带来多大流量,而且让李宁遭受眼光不行的质疑。
去年,李宁篮球品类流水下降 21%,官方解释称 " 源自主动调降和保护核心价值 "。但是,李宁在篮球领域的影响力不足也的确是事实。
相比篮球品类下滑,李宁整体利润的下滑才是最让人担心的。翻阅头部国产运动品牌的 2024 年财报:
安踏营收 708.26 亿元,同比增长 13.6%,经营利润为 165.95 亿元,同步增长 8%。
李宁营收 286.8 亿元,同比增长 3.9%,净利润 30.13 亿元,同比下滑 5.46%;
特步营收 135.77 亿元,增长 6.5%,净利润 2.38 亿元,同比增长 20.2%;
361 ° 营收 100.7 亿元,增长 19.6%,净利润 11.49 亿元,同比增长 19.5%。
李宁是头部玩家中唯一净利润下滑的。而且拉长时间线来看,它还是唯一连续两年净利下滑的(2023 年净利润下滑 21.58%)。
提前在 2023 年签约杨翰森,确实是李宁的一次成功押注。但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球星带来的繁华,终究存在不确定性。运动品牌生命线的稳健性,还是在于自身根基。
战略迷思:单品牌还是多品牌?
市场常把李宁的困境归咎于 " 单品牌 " 战略,而追捧安踏 " 买买买 " 的多品牌帝国。
但这对比太简单了,两条路径谁好谁坏,并没有标准答案。
单品牌如果能强化核心价值,可以借势拉动全线产品;但如果主品牌失势,也可能全盘皆输。
多品牌能覆盖多元客群,但也会面临内耗与同质化陷阱,非常考验资源整合与运营精度。
问题不在战略形式,而在李宁混乱的战略执行,导致了严重的品牌定位模糊。
成立于 1990 年的李宁,已经历经三次品牌口号与 Logo 更迭:从 " 一切皆有可能 "(2002 年)到 "Make The Change"(2010 年),再到 2015 年重启旧口号。
频繁 " 变脸 " 背后,折射出激进变革导致的战略断层。消费者也懵了:李宁到底代表什么?
对比之下,耐克几十年一以贯之的 "Just Do It",早就把 " 只管去做 " 的体育精神植入到消费者心智中。
类似问题,在李宁的子品牌丛林中进一步放大。
2015 年,李宁提出 " 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 " 战略,聚焦篮球、跑步、健身、羽毛球以及运动生活五大核心品类。随后,李宁围绕主品牌推出多个子品牌:
2018 年借纽约时装周推出 " 中国李宁 "(国潮);
同年孵化 " 李宁 YOUNG"(童装);
2019 年重构 "LNG"(电竞潮牌);
2021 年新增 " 李宁 1990"(轻奢)
估计很多普通消费者,都分不清几个子品牌的定位。这其实跟《定位理论》的核心法则相矛盾:
品牌必须在顾客心智中占据清晰、差异化的价值地位。
相比之下,安踏收购的 FILA 中国专注运动时尚,始祖鸟死磕户外性能,萨洛蒙专攻越野跑,每个品牌都带着鲜明的标签。
之所以推出众多子品牌,李宁是试图通过子品牌溢价破解增长瓶颈,却陷入 " 贵而无魂 " 的消费者认知。
有媒体统计,2018 年后李宁产品均价上涨 20%-30%,定价千元的 " 中国李宁 " 比主品牌高出不少," 李宁 1990" 的羽绒服价格能高达 6000 元。
李宁主品牌 " 超轻 " 系列从 2018 年的 499 元涨到 2021 年的 599 元," 烈骏 " 系列从 2020 年的 699 元涨到 2023 年的 1099 元。
有人调侃,以前是没钱买李宁,现在是没钱买李宁。
高价需要硬核产品支撑,但李宁的研发投入显露出短板:2024 年研发投入仅 6.76 亿元,占营收比不足 2.5%,同期安踏的研发投入为 20 亿元,占总营收的 2.8%,耐克、阿迪达斯研发占比更是达 10%-20%。
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产品上就会出现缺陷。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的李宁 " 龙服 " 因吸汗性差、" 卡裆 " 等设计缺陷遭质疑。这也印证了《定位》理论的警示:如果产品无法兑现心智占位,高价策略终将反噬信任。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李宁的当前困境,跟 2012 年库存危机形成历史镜像。
那时候李宁换标导致老标商品滞销,新标产品提价丧失性价比,三四线市场失守。同步推进的渠道整合进一步加剧库存积压,最终引发上市八年后的首次亏损。
如今李宁子品牌矩阵的定位模糊,本质是同一病灶的新形态发作。当品牌在 " 潮 " 与 " 贵 " 之间摇摆,在专业运动与时尚轻奢之间游移,消费者的认知变得更模糊了。
要破局,李宁得先理清这一团乱麻:重新梳理让人眼花缭乱的子品牌,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懂每个牌子到底卖什么、值在哪。同时,价格涨上去了,就得更舍得在研发上投真金白银,把产品硬实力提上来,别光想着 " 贵 ",却让人感觉 " 不值 "。
这些功夫相当重要,当然李宁要补的课远不止于此。
李宁真正要补的课是什么?
如果说战略和产品是内伤,那频频翻车的公关则是不断在伤口上撒盐,让李宁的 " 路人缘 " 碎了一地。
前些年,李宁虽然在 " 国潮 " 浪潮中获得一波红利,却因一系列与消费者沟通的失误陷入舆论漩涡,其核心矛盾已非外部竞争,而是品牌文化构建与大众情绪把握的断裂。
运动品牌拼到最后,其实拼的是文化。从消费者的感知来看,品牌价值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面:
功能价值(产品质量与性能)
情感价值(用户与品牌的情感联结)
社会价值(文化认同与社会符号)
耐克等运动品牌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传播体育精神而非单纯推销产品,从而创造情感与社会价值。乔布斯就曾经称赞,Nike 的广告从来不聊产品,而是向伟大的运动员和竞技体育致敬。
要创造出文化竞争力,关键要善于跟消费者沟通,把握大众情绪的脉搏,这恰恰是李宁所缺失的。
前不久,李宁跟马龙、全红婵、陈芋汐和陈梦等 7 位奥运冠军,出席跟中国奥委会的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刚夺三冠的陈芋汐站在李宁身旁成为 C 位,两届奥运冠军的全红婵站在合影边缘。
其实这事本身没啥,没有多少普通消费者会计较运动员的站位。但一些全红婵的粉丝直呼 " 受不了 ",指出在之前的航天论坛上李宁与全红婵的互动甜得像 " 爷孙 CP",当天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 3 亿次,相关产品搜索量激增 200%。
他们指责这一次李宁在站位时把全红婵 " 冷落 ",讽刺他 " 看人下菜 "。有不少网友涌入李宁直播间刷屏 " 退货 ",部分商品退货率从 3% 飙升至 72%。
体育界的饭圈文化、粉丝文化的确让人头疼,但是李宁官方的公关处理也的确让人失望——面对网友的疯狂指责,李宁官方在危机公关的黄金 48 小时不回应、不道歉,还删评,进一步激化矛盾。
这暴露出李宁应对大众情绪的的短板。
这在更早的 2022 年 " 飞行帽事件 " 中,其实已经暴露。当时李宁推出一款飞行帽," 墨绿配色 + 两侧挡风耳 " 的设计,被全网痛批 " 倭里倭气 "。
网友怒火尚未平息,结果李宁高管来了波神神操作:
某电商总经理朋友圈开课:" 我们的消费者对中国文化沉淀太少 ",暗示网友不懂 " 笠型盔 " 历史;
某执行董事贴图反击,晒《长津湖》剧照,暗示消费者 " 不爱国 "。
这两个神操作直接把消费者情绪引爆了," 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把我当大佐 " 刷屏网络,李宁股价迅速下滑。
这场惨剧的本质,是品牌的 " 精英傲慢 " 对 " 大众朴素情感 " 的傲慢碾压。
李宁似乎总在重复同一个错误:把时代红利当品牌本事,把民族情怀当免死金牌。但其实,当安踏收购外国品牌撑起市值和业绩,当鸿星尔克因救灾捐款翻红,市场早已证明:民族品牌的皇冠不是企业自封的,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
李宁曾经提到,"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
但其如今最缺的不是豪迈的口号,而是迫切需要刀刃向内,重新学会和大众沟通,把丢了的路人缘一点点找回来。
别光想着征服世界,得先做回那个让中国消费者真心认同、愿意买单的 " 中国李宁 "。
结语
在 6 月 15 日的北京体育大学师统大讲堂上,李宁特地谈到失败的意义:
"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失败是基础。每一次失败都能带来进步。体育让人学会在失败中不绝望,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
对于今天的李宁而言,承认失败、正视问题,是重生的第一步。
不可否认,李宁是一代国产运动品牌的代表,也是无数 80、90 的青春回忆。但是,躺在国潮的老本上吃红利是不可取的,还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尽快从困局中走出来。
眼下踏上 NBA 赛场的杨翰森,给李宁带来了新机遇,但这注定是短暂的,其必须在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来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李宁仍有机会证明 " 一切皆有可能 ",但必须直面挑战、推动变革,这也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李宁现在最大的对手不是安踏,也不是耐克阿迪,而是自己。
你觉得,李宁还能翻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