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安踏体育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营运情况。今年二季度,安踏品牌、FILA品牌流水分别同比增长低单位数、中单位数,所有其他品牌流水同比增长50-55%。2025年上半年,安踏、FILA、其他品牌零售金额同比分别取得中单位数、高单位数、60-65%的正增长。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在全球运动鞋服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安踏的整体表现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高端和专业运动领域,安踏展现出了较强的品牌韧性,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战略转型和多品牌布局。
01
安踏的增长“密码”
安踏的逆周期增长首先得益于持续的品牌重塑战略,安踏通过聚焦核心IP产品、拓展高端渠道、重构品牌故事等方式,重塑品牌形象。例如聚焦篮球和跑步两大核心品类,推出搭载最新缓震科技的跑鞋系列,通过技术创新和运动员代言,持续强化专业形象,在专业消费群体中获得了良好反响.
在高端渠道上,安踏突破在SKP等顶奢商圈开设SV黑标店,颠覆传统门店模式,提升品牌溢价能力,通过场景化体验建立高端消费者信任,与耐克、阿迪达斯争夺高净值客群,使高端门店的坪效达到普通门店的数倍。
FILA品牌则延续了高端时尚运动定位的成功策略,通过精准把握年轻消费群体的时尚需求,在2025年上半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其推出的多个联名系列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广泛关注,有效提升品牌热度。与此同时,FILA持续拓展高尔夫、网球等细分运动场景,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巩固年轻消费群体的认同感。
02
多品牌的协同效益
安踏还采用多品牌协同的战略,旗下拥有安踏、FILA、迪桑特、可隆等众多国际品牌,这种多品牌战略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了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全面覆盖,逐渐释放协同效益。
其中,主品牌安踏坚守"高性价比"定位,持续满足大众市场对实用运动装备的需求,其专业运动系列产品在保持亲民价格的同时不断提升性能表现,在当前消费环境下,显示出性价比优势。
同时,安踏收购整合的国际品牌以不同定位形成互补优势,不仅贡献了可观的营收增长,更是成为拉动集团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中,FILA品牌精准切入高端时尚运动领域,聚焦网球、高尔夫等高端运动场景,通过潮流设计与专业功能的完美融合,成功吸引了追求品质生活的中高收入群体。其高单位数的增长表明,FILA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品牌溢价能力,成为集团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迪桑特、可隆等品牌则在专业运动和户外领域发力,在滑雪、露营等细分市场建立了差异化优势。产品在材质、工艺、功能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专业、高品质的运动体验。例如,迪桑特的滑雪装备在保暖、防水、透气等方面表现出色,可隆的户外服装和装备在耐用性、功能性方面具有优势,这些品牌正在从单纯的装备提供商向生活方式引领者转变,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03
数字化与全球化双轮驱动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安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增长提供了底层支撑。
在生产端,晋江智慧产业园实现日发货量超100万件的行业领先水平,较传统仓储效率提升200%。在零售端,安踏建立了覆盖全渠道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线上AI客服响应时效提升40%,智能补货系统准确率达92%。
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安踏建立了跨区域的智能物流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全球库存的实时调配,将跨境物流时效缩短30%。这种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不仅支持多品牌协同发展,更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提供了弹性保障。
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亚玛芬的营收增长与安踏集团对东南亚及南亚近 20 个国家、覆盖 20 亿人口市场的持续深耕,既延续了安踏的成功模式,又融入了本土化创新,推动安踏的全球化布局迈向更高阶。在战略落地过程中,安踏也充分展现了三大核心能力 —— 多品牌协同管理能力、多品牌零售运营能力,以及全球化运营与资源整合能力。
同时,安踏建立了覆盖中、美、日、韩、意、荷六国的全球研发网络,与70所高校及800家供应商形成创新联盟。这一网络支撑了"安踏膜"、中底缓震等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使PG7等产品获得市场成功。
04
未来挑战:增长质量可否持续优化
虽然保持增长,但安踏仍面临多重挑战,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持续强化中国市场布局,李宁、特步亦在细分赛道贴身竞争。FILA的高单位数增速是否保持持续仍然存疑,而主品牌低单位数增长提示规模红利正在收敛。
另一方面,安踏虽然计划至2030 年累计 200 亿元的研发投入,但对于多元品牌矩阵而言,这样的预算仍显得有些紧张,全球研发网络与供应商的协同效率,将直接决定“安踏膜”及下一代中底科技能否持续领先。
但从行业逻辑看,安踏的多品牌矩阵已形成对不同消费层级、场景的覆盖能力,全球化供应链与研发网络为其提供了应对市场波动的韧性。若能在品牌协同效率、核心技术转化、区域市场精细化运营等方面持续突破,有望在全球运动鞋服行业的深度调整期,将当前的结构性增长转化为更可持续的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行业地位。